之前做了一個可以方便給iPhone或iPad當做翻拍架的東西,是在大創買的39元的架子。這個架子的主要問題在於高度太低了,所以如果一張A4的講義或考卷來說,沒辦法一次涵蓋整個畫面。所以才有之前用兩個架子做成更高架子的點子。
以下是製作方式
1.把其中一個架子中間的地方剪掉。主要是因為鏡頭會擺在這裡,這邊的格子常常會容易擋住鏡頭。
2013年2月23日 星期六
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
iPhone顯微鏡2
上次有做過一個iPhone和小型顯微鏡結合的裝置。那iPhone可不可以跟標準的顯微鏡結合呢?
我想到的解決方案,是拿底片筒作為套筒。底片筒的內徑比大部分國中的顯微鏡來得大,所以就把底片盒蓋挖一個洞粘在iPhone保護殼上,把底片筒底部挖開,固定在顯微鏡上。要結合的時候,就把底片筒蓋和底片筒結合就可以了。
基於本人喜歡all-in-one的精神,我把上述那個小型顯微鏡的黑色塑膠圈黏在底片筒蓋上,這樣就可以只用一個保護殼,然後選擇要接上小型顯微鏡或是標準顯微鏡。
基本概念大概是這樣,但其實還是有不少事情要克服。像是光軸對齊的問題、結構強度的問題等等。
裝上iPhone,打開攝影功能,會發現有一個「成像圈」,看起來像是這樣:
如果顯微鏡目鏡的外徑(唉唷實在很繞口令ㄟ)和底片筒內徑差異不大的話,其實光軸是很容易找到的,螺絲的固定強度也足夠。
只是我這次的買到保護套的材質是矽膠的,很難找到適當的接著劑來黏接,目前用保麗龍膠,但是iPhone如果沒有支撐,大概幾分鐘就會被拉開了。如果是一般塑膠殼,似乎就沒這問題,用一般的熱融膠或三秒膠都可以固定的很好吧。
我想到的解決方案,是拿底片筒作為套筒。底片筒的內徑比大部分國中的顯微鏡來得大,所以就把底片盒蓋挖一個洞粘在iPhone保護殼上,把底片筒底部挖開,固定在顯微鏡上。要結合的時候,就把底片筒蓋和底片筒結合就可以了。
基於本人喜歡all-in-one的精神,我把上述那個小型顯微鏡的黑色塑膠圈黏在底片筒蓋上,這樣就可以只用一個保護殼,然後選擇要接上小型顯微鏡或是標準顯微鏡。
基本概念大概是這樣,但其實還是有不少事情要克服。像是光軸對齊的問題、結構強度的問題等等。
裝上iPhone,打開攝影功能,會發現有一個「成像圈」,看起來像是這樣:
接上小型顯微鏡其實已經可以拍不少東西了...
這是黃金葛的背面
這是隨便一個印刷品
接著,是要把這東西和複式顯微鏡結合。比較麻煩的是複式顯微鏡的目鏡外徑規格不盡相同,所以要怎麼把底片筒固定上去呢?我想到的方式如下圖:
其實很簡單,就是一小段PVC管,鑽三個洞,然後螺絲轉進去。裡面的底片筒也是在同樣的位置打三個洞,讓螺絲穿過去,這樣就可以用螺絲鎖在顯微鏡的目鏡上,然後在上面指揮艇組合一下,就完成了
只是我這次的買到保護套的材質是矽膠的,很難找到適當的接著劑來黏接,目前用保麗龍膠,但是iPhone如果沒有支撐,大概幾分鐘就會被拉開了。如果是一般塑膠殼,似乎就沒這問題,用一般的熱融膠或三秒膠都可以固定的很好吧。
2012年4月14日 星期六
iPad虛擬電子白板的應用
昨天應邀到新竹培英國中演講,演講的後段要介紹一下自己的課程,我想了半天,覺得要呈現課程,不如就有點真的現場上一下課這樣吧。
於是我就想利用iPad當做虛擬的電子白板來說明一些課程,順便練習一下這樣上課的可能性。沒想到當天下午就在課程中用上了。
九年級的課程其實已經上完了,接下來學生需要做一些練習,但是電磁學的題目中,有太多需要畫圖,有時候一個學生問了某個問題,要全班一起講解的時候,就很麻煩。於是我就用iPad把題目的圖拍下來,然後用虛擬電子白板軟體(或者繪圖軟體)來畫線,寫字,就可以解題了。
於是我就想利用iPad當做虛擬的電子白板來說明一些課程,順便練習一下這樣上課的可能性。沒想到當天下午就在課程中用上了。
九年級的課程其實已經上完了,接下來學生需要做一些練習,但是電磁學的題目中,有太多需要畫圖,有時候一個學生問了某個問題,要全班一起講解的時候,就很麻煩。於是我就用iPad把題目的圖拍下來,然後用虛擬電子白板軟體(或者繪圖軟體)來畫線,寫字,就可以解題了。
2012年2月10日 星期五
iPhone 顯微鏡與Apple TV2 輸出
只要google 一下 iPhone 顯微鏡,就可以找到許多將iPhone DIY改裝變成有顯微鏡效果的方式。其實這些方式都一樣,就是買個小的顯微鏡,黏在iPhone的保護殼上,就完成了。
至於這個顯微鏡,Y拍上可以找到,價格70元有找。我一口氣買了五個,這樣明年學生上光學課程的時候就可以人手一個小顯微鏡了。
這個顯微鏡前面黑色的部份是可以拆下的,拆下之後變成這樣
訂閱:
文章 (Atom)